原标题:“十四五”以来,云南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成果丰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8%
近日,记者从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云南特色农业强省建设成果丰硕。
“十四五”以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8%,2024年已经达到17450元,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确保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2024年达到16307元,增速实现“两个高于”的目标,即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现在,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已实现动态清零。云南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很多典型经验。
我省始终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自觉稳定粮食生产,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比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62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1993.5万吨。今年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有利,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产量有望再获提升。云南已成为全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调”的重要生产基地。
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我省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建立“五级书记一起抓、行业部门协同抓、社会各界合力抓”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我省紧抓产业和就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昭通的苹果、竹子,怒江的草果,文山的三七,保山的小粒咖啡等产业,都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总结推广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等联农带农和利益分配模式,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增值收益。抓好稳定就业,扩大就地就近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多年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
将高原特色农业作为我省的“芯片产业”来打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集中力量培育壮大“1+10+3”重点产业,初步构建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居全国第一位,蔬菜、水果、肉牛、生猪、蔗糖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强化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云南农业现代化。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玉米、马铃薯、花卉、甘蔗、烟草等领域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水稻杂交种不育机制和花卉功能基因组研究、高原山区重要中药材高品质种质创新及应用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20年的60%提升到目前的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