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池清潭村民主议事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 本报记者 马艳
□ 本报通讯员 谭雅杰
“没有规矩哪成圆,国家法律大过天;依法依规来办事,共建美好新家园。”9月10日,雨后的“刘三姐故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歌声传情。
位于宜州区南大门的石别镇清潭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民族聚居村落,水街旁的民居透出和美,田地里的庄稼散发芬芳。近年来,该村以民主法治为笔,在村级组织建设、基层民主实践、法治文化培育的画布上精耕细作,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乡村振兴要靠坚强的党组织来带领。清潭村党组织以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成功创建四星级党组织,为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在村级事务中,党组织的“引擎”作用体现在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从桑蚕产业引入智能蚕房的技术升级,到甘蔗产业创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党员干部站在前面,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协调企业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推动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车间。
清潭村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无论是建设污水处理系统,还是农旅融合项目土地流转方案,都需经党组织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后全程公示。村务监督委员会则像精密的“扫描仪”,对产业项目资金使用、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等开展全程监督,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常态化的党纪党规教育更让“清廉清潭”成为共识,为产业发展营造出风清气正环境。
在清潭村,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了村民日常。从换届选举到产业决策,村民积极参与,为乡村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清潭村通过换届选举的“三公示一承诺一拍照”制度,选出了作风正、懂产业、善治理的“领头雁”。在新当选的村“两委”成员中,有返乡创业青年,他们带着市场经验和乡土情怀,将村民代表会议收集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特色种植”等建议,转化为具体的产业规划。
清潭村构建三级会议联动机制,让民主议事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清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莫宣文说,党员大会讨论产业政策落地细节,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旅游项目收益分配方案,村民小组会议商议土地流转具体条款。在制定农旅核心区建设方案时,他们采纳多场小组会议收集的建议,精心打造清泉流水潭、伏虎山、清潭老街三大旅游核心区,推出“春赏田园、夏游山水、秋品非遗、冬访古村”四季主题旅游路线,既保护乡愁记忆,又提升旅游吸引力。
清潭村将法治精神融入产业发展、矛盾化解,守护村庄的安宁和美,也护航产业发展壮大。清潭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景芳介绍,村党组织依托“三会一课”平台,组织党员学习法律法规,邀请律师解读农业合同、合作社运营等法律问题。村干部运用法律知识规范土地租赁流程,与企业签订权责清晰的合作协议,避免了后期产生纠纷。
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清潭村设立法律服务站,由驻村律师和村干部组成调解队,及时调解村民的矛盾纠纷。在推进老旧村屯改造时,有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调解员既讲解土地管理法相关条款,又援引村规民约中“邻里互助”传统,促成双方和解。村里还开展“守法光荣户”“最美家风”“十大孝子”等评选活动,推动法治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让“依法办事、以德待人”成为村民共识。
如今的清潭村,环境优美迷人,村民笑口常开。民主法治的画笔描绘出产业兴旺协同发展的美好图景。(马艳 谭雅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