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平房村诸多“国字号”荣誉背后的“五治”密码

图为小平房村村民在一起说事议事。
□ 本报记者 张国强 韩宇 文/图
□ 本报通讯员 王文婧
“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步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荣誉室,被该村所获诸多的国字号荣誉所吸引。
建平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李俊成介绍说,多年来,小平房村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发展理念,探索建立了在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有机融合的“1+4”体系,让以政治引领服务方向,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以德治引导文明村风,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智治提高管理效能,成为显著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五治”密码。
党建引领服务下沉
因为羊粪的处理问题,小平房村村民老袁和老孙闹起矛盾。原来,老孙养殖羊产生的粪便将村里道路弄脏,邻居老袁让老孙把道路清扫干净,还不许老孙将垃圾倒入垃圾池,昔日好邻居因此反目。
村“两委”成员潘子义了解此事后,开展了耐心的调解,最终让老袁认识到住在一个村应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老孙也表态以后会及时清扫垃圾,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
老袁和老孙重归于好,是小平房村“四大员”体系发挥效能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在实践中,小平房村组建起覆盖全村13个网格的8个网格党支部,由街道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村组干部、骨干党员组成的“四大员”体系。
“在‘四大员’体系中,由村组干部、骨干党员担任专职网格员,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街道包村干部担任网格指导员。”小平房村党委书记钱学余介绍说。
小平房村还建立起一整套全覆盖的党员联户机制,构建村“两委”成员包产业、包项目、包网格,村骨干党员进基地、进农户、进网格的“三包三进”服务管理模式,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特别是通过村干部、在职党员下沉网格的工作模式,变“群众上访、干部接访”为“干部下访”的信访代办制,五年来,无初信初访案件。
今年4月,村民老张和老陈因半垄地产生纠纷,扬言要去信访。村干部李红蕾启动信访代办制,协调村委会工作人员实地调查研究,圆满解决争执焦点问题,将可能转化为信访案件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自治固基德治铸魂
“村里有个大事小情,都和我们村民商量,账目也公开透明,让我们既舒心又安心。”村民薛大爷高兴地说道。
如今在小平房村,早已将村规民约作为实现村民自治的主要抓手,每年年初结合实际进行修订完善,全体村民监督执行;深化“四议一审两公开”民主议事制度,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
钱学余表示,目前小平房村已基本实现“五个无”,即无封建迷信、吸毒和赌博,无刑事治安案件,无不赡养老人的子女,无遗弃虐待子女的家长,无邻里纠纷及家庭暴力。
除了自治固基,小平房村还通过德治铸魂,尤其是每年开展的“善行义举”“好婆婆”“好儿媳”“好邻居”“平房好人”“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以榜样效应持续引领道德新风。
截至目前,小平房村已评选出“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62户,树立好儿媳、好邻居等典型122人,带动了整个村都向上向善。同时,累计为72名大学生发放奖学金32.5万元,为840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1000余万元。
法治立本智治赋能
“不久前,村里两户村民因为一块荒地起了争执,其中一户村民找到村里的和合说事议事厅寻求帮助,我介入调解后,让双方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很快就帮双方化解了纷争。”小平房村调解员徐波介绍说,邻里纠纷事都不大,但碍于面子,谁也不让谁,和合说事议事厅给咱老百姓提供了一个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的场所,很多矛盾纠纷都在这里高效化解。
2023年5月,建平县委政法委牵头将村综治中心、评理说事点、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心理疏导、共享法庭等服务功能整合,打造了和合说事议事厅。特别是共享法庭的搭建,让派驻法官能够随时指导调解,提供法律咨询。议事厅建成以来化解矛盾纠纷40余件,群众通过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显著提升。
除了和合说事议事厅平台,小平房村还通过数字化平台,助力乡村和谐发展。
工作中,小平房村结合“访民情、解民忧”行动,开通“码上连接民心”小程序,通过扫码方式,村民可以随时随地反映问题,真正让老百姓参与到村集体建设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中,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正是基于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今年9月,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主办的第25届“村长”论坛落户小平房村,为推广小平房村基层社会治理搭建了广阔平台。(张国强 韩宇 文 图 王文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