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场没有输赢的官司,让“星星”获得温暖陪伴
□ 本报记者 邓君
□ 本报通讯员 陈育敏 章婷
秋日暖阳下,广东省惠州市一间康复教室里,“来自星星的孩子”、7岁孤独症患儿楠楠(化名)正专注地按指令排列卡片。他顺利完成任务,脸上绽放出纯真笑容。这一幕,被守在教室外的父母用镜头定格。谁能想到,这份温馨背后,曾上演过一场关乎抚养权争夺的激烈“战役”。
2021年,楠楠被确诊为孤独症,伴有全面发育迟缓和语言障碍。为全力照顾孩子,母亲王舟(化名)辞去工作,带着楠楠辗转惠州多家康复机构。而父亲陈添(化名)因常驻深圳工作,夫妻长期分居,育儿理念的分歧让夫妻俩从琐事争吵演变为长期冷战。
陈添认为妻子性格执拗,担忧妻子情绪波动影响孩子康复,王舟则埋怨丈夫长期“缺位”,探望从“每周一次”渐变为2024年春节后的“再未见面”。同年8月,陈添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起诉离婚,主张独自抚养孩子。
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稳定的家庭环境如同生命的“安全岛”。这起离婚纠纷不仅关乎夫妻感情,更直接影响着楠楠的康复之路。
是否还有缓和余地?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钟丹燕迅速启动家事案件特色审理机制。
通过委托司法社工深入家访,一份翔实的调查报告显示:王舟家中有老人协助照料孩子,现在姐夫工厂工作,弹性工作时间让她能准时出现在孩子的每一节康复课上;陈添虽收入优渥,但因频繁加班难有实质照料,连周末陪伴都难保证。启智中心老师证实,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楠楠已取得显著进步,能跟读简单词汇。
孤独症儿童对熟悉环境和照料者的依赖超乎常人。“王舟在亲友支持下为孩子构建了较稳定照护模式,楠楠对母亲存在深度情感依赖,贸然改变生活环境可能造成能力倒退。”调查报告中的专业意见成为案件关键。
钟丹燕意识到,这对夫妻矛盾的根源并非感情破裂,而是教育理念冲突:一个想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一个期望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编织安全感。“他说深圳的特殊教育资源更好。”庭审中,王舟攥着一沓泛黄的康复机构收据,声音哽咽,“可孩子能自己吃饭、说话,都是我带着他1500多个日夜寸步不离陪伴的结果。”她红着眼眶望向丈夫,“我可以不要抚养费,但孩子需要稳定的陪伴。”
“我知道这些年陪孩子少。”陈添的语气愧疚却坚定:“但深圳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更强。”作为高薪工程师,他承认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缺席太久,希望用更好的物质条件为孩子铺就未来。
庭外,钟丹燕主动与夫妻俩谈心,希望他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对陈添,她翻阅并展示着康复记录:“这些单据记录的不只是开销,更是一位母亲千日如一日的坚持。”同时强调,“孤独症孩子的康复需要稳定的家庭环境和情感依托,这比任何物质条件都重要。”同时,她建议王舟进行客观评估:“若深圳条件更合适,不妨考察一下当地机构,一切都为了孩子。”
一番劝说下,双方终于意识到各自的局限——陈添的“物质补偿”实则逃避陪伴责任,王舟的“全权包办”隐含了对丈夫的不信任。但双方一直不变的初衷,是保护楠楠。
沉默良久后,陈添告诉钟丹燕:“法官,请判决我们不准离婚,我想以这份判决书时刻告诫自己,家庭需要共同经营,而不是以‘离婚’画上句号。”
2024年11月,钟丹燕依法判决双方不准离婚,同时发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要求夫妻双方互相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如今,陈添时常驱车往返深圳与惠州,他开始增加陪伴时间,周末会带王舟和孩子去海边玩耍、去公园散步;王舟也不再抗拒丈夫的参与,夫妻俩开始交流孩子的点滴进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楠楠的进步越来越明显,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这场没有“输赢”的官司,让这对父母懂得:父母共同守护的温暖港湾,才是孩子最好的“康复训练”。(邓君 陈育敏 章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