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蒋萌:笔墨耕耘书正义 匠心履职践初心
“我们法院人担当的使命不仅仅是低着头化解眼前的纠纷,还要推动法治实践和法治理论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学术讨论会不仅仅是写几篇文章,我们内心的这份热爱也能够升华我们日常办案工作。”2025年6月,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法官蒋萌受邀在国家法官学院举办的全国法院第三十七届学术讨论会论文培训写作班作经验交流主题发言。面对来自全国各地法院的300余名学员,蒋萌将论文背后的思考与故事娓娓道来,引起参训学员广泛共鸣与热烈反响,也让这位性格内敛、低调实干的青年法官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2014年的秋天,蒋萌怀揣着对司法事业的热爱来到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十一年间,她辗转民五庭、家事速裁团队、审管办等多个部门,岗位在变,但她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的初心从未改变。让她崭露头角的不是张扬的姿态,而是理论调研的笔耕不辍以及办案中的严谨细致——她与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建合作撰写的论文《个案裁判规则之发展及规制》荣获第三十六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一等奖第一名。对她而言,这份荣誉更像是踏实工作带来的意外之喜。这位审判与调研工作“双轮驱动”的青年法官,以法槌守护公平、以笔墨探索真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走出了一条坚实的成长之路。
调研赋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调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从审判中来、到审判中去的‘金钥匙’。”蒋萌始终坚信,审判与调研是相辅相成的“双向奔赴”,审判为调研提供鲜活素材,调研为审判破解实践难题。
从进入法院起,蒋萌就养成了“办案留痕、思考随行”的习惯。在家事速裁团队期间,面对家事审判中所承载的更多人格、安全和情感利益等微观诉求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宏观期待,蒋萌撰写论文《网络家事教化型庭审的正当性基础与程序构建》,获第33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优秀奖;针对家事审判中的文书表达难题,她撰写论文《缘情治理模式下家事裁判文书积极修辞的运用与进路》,获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全国二等奖。在审管办工作期间,通过对优秀庭审的观摩与研究,她撰写论文《示范庭审的实证观察与路径构建——以功能主义为视角》,获第34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三等奖;通过对审判效率管理的思考,她与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审管办王卉主任合作撰写的论文《法院审判效率指标体系的变迁、反思和进路》获第35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优秀奖……近五年来,蒋萌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调研荣誉十余次,其中结合审判实践难点、聚焦“库网”融合发展的论文《个案裁判规则之发展及规制》更是拿下第36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一等奖第一名,但蒋萌始终保持着平常心,将荣誉视为对工作的鼓励。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真正的成长在于日积月累,真正的专业源于久久为功。正是这份不疾不徐、始终如一的专注与坚持,让蒋萌一步一个脚印,沉心静气、深耕细作,最终水到渠成。其实调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撰写《个案裁判规则之发展及规制》这篇论文时,蒋萌默默付出了很多心血:“写作过程其实不是那么顺利的,我们反复推敲论文的逻辑脉络,赵建院长对论文提出了很多关键意见。我们改了好几稿,好几次推倒重来……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下载了两百多篇论文,另外还有一些没全文下载下来看的,总之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尽可能消化吸收,为我们所用,从而提高这篇论文的论证深度。”
难得可贵的是,蒋萌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根”。特别是在审管办工作期间,她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参与起草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关于建立生效法律文书可执行性倒查反馈机制的意见》《关于完善案件阅核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院庭长办案工作的规定(试行)》等制度文件,整理发布《类案裁判指导》专刊14期,制作《民商事小额诉讼办案手册》,为全院统一裁判尺度、提升审判质量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操作指南。她还结合发改案件评析,撰写5期案件质量“体检式”分析报告,得到上级法院好评。
如我在诉,以调研积淀提升审判质效
深厚的调研积淀让蒋萌在审判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大量阅读、深度思考和系统研究,不仅拓宽了她的法律视野,更磨练出她严谨细致的专业精神和处变不惊的从容心态。这种由内而外的修炼,让她在庭审中更能把握案件关键,在法律适用上更加精准到位,在释法明理时更加深入浅出。
“法官不仅要判得对,更要让当事人听得懂、心服口服。”平素言语不多的蒋萌却总愿花时间耐心与当事人沟通交流,在她看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本身就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一环。有一起劳动争议案件,蒋萌经过庭审细致调查,认为不能完全支持原告全部诉讼请求。但她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在庭审过程中条分缕析地向各方当事人释法析理,庭后亦多次与各方当事人沟通联络。宣判后,原告通过案件智能回访功能发来真挚的感谢:“蒋萌法官在本次案件中明辨是非,秉持司法公正原则,从法律出发、从证据出发,以严谨的法律专业素养和高度责任感审理本案,切实维护了人民合法权益!”一份未完全胜诉的判决,却收获了当事人的认可,这正是她用专业与用心赢得的信任。
如我在诉的温度亦体现在蒋萌办案过程中的每一个贴心举动上。在审理一起网络二手交易买卖合同纠纷时,因被告远在外省,蒋萌考虑到跨地域诉讼的不便,为其安排网络庭审,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当庭达成调解协议。为避免当事人后续因退货交接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蒋萌检查货物完好无误并与双方当事人就细节进行确认,亲手将货物打包寄出并录下视频。当被告确认收货后,双方当事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感慨道:“没想到法官会帮我们发快递,这事儿办得太周到了!”这些看似额外的付出,对蒋萌而言都是自己分内之事,她用自然而然的真诚,赢得了当事人最由衷的赞许。
携手共进,凝聚司法调研新力量
“蒋萌,能不能帮我找找相关案例资料?”“萌姐,帮我看看论文这样写行不?”在市北法院,蒋萌的办公室时常有人来“串门”,和她一起探讨办案和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蒋萌总是有求必应、毫无保留,资料找的又快又准,同事们笑称她是“带着百宝箱的哆啦A梦”。蒋萌这份善于总结、乐于分享的习惯是一以贯之的:当蒋萌刚接触劳动争议案件时,为了快速摸清门道,她全面梳理了劳动争议常见诉讼请求与事实认定的关联规范,制作成新手同事的“贴心指南”;办理民间借贷案件时,她整理了带有本息计算公式的Excel表,手动输入每笔交易的日期、金额、利率等基础信息,便可自动计算出多笔交易的用款天数、剩余利息、剩余本金等关键数据,大大提升了蒋萌和她身边同事的工作效率。
蒋萌取得的成果离不开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这片丰沃土壤。在市北法院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以及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下,蒋萌迅速成长,而她也将这份滋养化为动力,希望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分享给更多人。为此,蒋萌发挥自身理论调研经验优势,带动更多同事加入调研工作,并参与打造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学思”学习品牌,制定学习方案,构建起了一个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学习体系。作为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学思·问真”微课堂“小秘书”,蒋萌结合发改评析会、审委会、案件评查中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自身观察思考,持续为全院法官及法官助理选择学习材料,现已发布典型案例91期、办案心法23期、实务观点33期等。这些知识储备并非偶然,蒋萌在微信上关注了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报、法律适用、中国应用法学、山东高法等大量专业公众号,常常利用地铁通勤等碎片时间持续学习,及时掌握第一手法律资讯,并将最新的司法动态、典型案例和理论观点整理分享给同事。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和实务观点就这样通过她悄然传递,成了大家办案和写作的“源头活水”。除此之外,蒋萌多次组织市北法院“学思·求实”讲坛、“学思·行知”沙龙等学习活动,并在2024年第二期“学思·求实”讲坛中作为主讲人为全院调研骨干讲解了案例分析的写作方法,将零散的审判经验凝聚成系统的知识财富,实现“办理一个案件、解决一类问题、形成一套规则”的良性循环。
在蒋萌的影响带动下,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的调研队伍里多了不少新面孔。如今,市北法院逐渐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调研队伍。大家在办案之余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将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转化为理论成果,为司法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未来,蒋萌也将与同事们一道,继续在审判与调研的道路上并肩前行,以司法为民的初心为笔,以专业担当为墨,共同描绘司法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来源:青岛中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