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国宫里,一把空椅子成为焦点
□ 际文
2025年11月7日,瑞士日内瓦万国宫的会场内,一把空椅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各国记者纷纷举起相机对着那把空椅子拍照。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原定当天对美国进行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却因美国代表的缺席导致程序搁浅,最终47个成员国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决议,对美国的拒绝参与表示遗憾,并敦促其恢复与这一核心机制的合作。美方这种蓄意缺席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在人权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的必然结果。
国别人权审议机制自2007年确立以来,始终是各国平等交流、建设性改进人权状况的重要平台。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均已完成三轮审议,第四轮审议自2022年启动后,绝大多数国家都秉持负责任态度积极参与,唯独美国打破了这一多边合作的默契。早在今年8月,美方就提前告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将不参加本轮审议,美方给出的缺席理由颇具讽刺意味——“不愿与其认为人权记录不佳的国家一同受审”,并指责人权理事会存在“偏见”。这一说法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霸权思维:在人权问题上,美国始终自居“法官”而非“被告”,将人权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却拒绝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
美国的人权状况持续恶化,早已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事实。联合国相关报告多次指出,美国存在系统性种族歧视,非洲裔美国人在司法、教育、就业等领域遭受不公平待遇;移民政策充满人道主义危机,边境拘留中心非法关押大量移民儿童,虐待现象频发;国内枪支暴力泛滥,每年造成数万人伤亡,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命权得不到基本保障;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少数富豪掌握大量社会财富,而数百万民众面临饥饿与无家可归的困境。这些触目惊心的人权问题,正是国际社会希望通过审议机制促使美国正视和解决的核心议题,而美国的缺席,本质上是对自身人权劣迹的逃避。
事实上,美国在人权领域的“选择性参与”并非始于今日。近年来,其多次退出国际人权相关机制,从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到拒绝批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多项核心人权条约,美国的一系列操作都表明,它只愿享受人权话语的霸权红利,却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这种“合则用、不合则弃”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全球人权治理的公信力。正如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人权项目主任贾米尔·达瓦尔所言,美国抵制国别人权审议的决定“意在逃避责任,开创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
国际社会对美国的缺席表达了广泛担忧与批评。欧盟代表在会上明确表示,普遍定期审议的价值在于其“普遍性”,对美国未能参与深表遗憾。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前独立专家阿尔弗雷德·德扎亚斯直言不讳地质问:“为什么美国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人权理事会之上、凌驾于国际法之上?”非营利性法律组织“维护宪法权利中心”则指出,美方的举动“对世界秩序朝着平等、正义方向发展构成了威胁”。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本应在人权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全球人权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但遗憾的是,其近年来的一系列举动都与此背道而驰。从在国际上大搞“人权双重标准”,到在国内漠视民众基本权利,美国的人权记录早已与其自封的“民主与人权捍卫者”形象严重不符。此次缺席联合国人权审议,更是让其虚伪面目暴露无遗。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11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所说,美国一面炮制所谓“年度人权报告”妄议各国人权状况,一面拒绝履行自身义务同联合国人权机构合作,充分暴露其并非真正关心人权,对联合国机制合则用、不合则弃,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全球人权治理的进步,离不开各国的共同参与和坦诚合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资格垄断人权话语的解释权。普遍定期审议机制的价值,就在于为各国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相互学习的平台,通过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推动各国不断改善人权状况。美国若继续一意孤行,拒绝参与多边人权治理,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国际形象,也会阻碍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