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高院立案庭三级高级法官李妍:十七年坚守信访窗口的“暖心法官”

眉眼舒展,笑容和煦,她总给人“邻家大姐”的温暖印象,是同事们化解情绪的“贴心人”,更是调解现场解开群众心结的“金钥匙”。在涉诉信访一线坚守十七载,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三级高级法官李妍,用司法之爱焐热了无数颗涉诉信访人之心。

法袍着身,使命在肩。李妍以专业与温度守护公平正义。赵赢 摄
202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人民法院立案信访诉服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李妍荣膺“人民法院立案信访诉服工作成绩突出个人”。
初心如炬,焐热“冷却的心”
“你不能打她,她是好人!”当情绪失控的老年信访人张某扬起拐杖做出威胁法官人身安全的举动时,另一名同是上访常客的涉诉信访群众毅然起身阻拦。
这是最近发生在云南高院立案信访大厅里的一幕,李妍就是那位被信访群众奋起保护的“好人”法官。

微笑也是司法的语言,用耐心解开心结。李妍在信访大厅耐心接待来访者。赵赢 摄
“我儿子都没有像你一样对待过我。”信访服务接待室内,年迈的杨某哽咽道。因为系年老女性,表达不清还动辄脱上衣,导致其他接访工作人员无法对其正常接访。在现场工作人员束手无策之际,李妍匆匆赶到,拿来自己的毛毯,轻轻覆于老人颤抖的肩头:“天冷别着凉,披个毯子暖暖,我们慢慢说。”这个举动瞬间瓦解了老人激动的情绪。然后她将杨某搀扶至室内,耐心安抚其情绪,再问她为何脱衣,从老人絮絮叨叨不连贯的话中,梳理出是因为交通事故没有得到赔款,所以要让接访法官看看她身上的伤。李妍轻柔地帮老人穿好衣服、仔细扣好扣子,在认真查阅了关联案件的裁判文书后发现,法院已对其交通事故案件进行判决并已执行,但赔款被其儿子领取后挥霍,而老人的儿子到省外打工导致无人照顾她,生活比较困难。看完案件信息后,李妍柔声安抚老人让她不要急,先休息一下,然后给她买来了盒饭,紧接着又打电话到相关法院要求联系当地基层组织,联系好后又自己掏钱让老人先坐车回家等待,承诺会帮其妥善处理。
杨某离开法院前,紧紧握着李妍的手抹着眼泪说:“你就像我姑娘一样,我儿子都没有像你一样给我穿衣服买饭还给我钱。”李妍温柔地说:“那您就当我是您的姑娘。”老人破涕为笑安心地离开了法院。在送杨某离开后,李妍及时向院领导汇报了情况,领导高度重视,带领李妍和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到老人所在的乡镇,与当地信访局、政法委、镇政府商议化解方案。最终,通知老人的儿子回家并教育其应尽赡养义务,还为老人申请了困难救助。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这起“硬骨头”案得到实质性化解。
共情润心,甘做情绪“减压阀”

案头前的专注。李妍在认真工作中。罗智文 摄
李妍与法律的情缘,在法院大院的童年光影里便已深植。穿着一身笔挺制服的法官父亲是李妍心中的巍峨标杆,法庭的肃穆与审判的庄严,在她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敬畏与向往的种子。从法学院毕业后,她如愿踏入法院大门,从基层法院刑庭到省高院立案信访一线,二十七载春秋见证了她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从审判席上敲响法槌到值守信访窗口俯身倾听,岗位转换间,李妍主动拥抱挑战,将“人民司法为人民”的朴素信念融入血脉,成为她化解矛盾的不竭动力。
她一次次推开农家院落斑驳的木门,一遍遍踏过乡间雨后泥泞的田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纷争。在院落灶边、在稻场麦垛旁,她俯下身、静下心,倾听家长里短,细辨是非曲直。
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李妍用带着乡音的白话释法明理;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李妍时常蹲在田间地头,指着庄稼苗木比喻法理人情……那些沾着露水的清晨和披着星光的夜路,那些写满密密麻麻调解笔记的旧本子,那些被群众紧紧握住双手的瞬间,都成为她司法为民路上深刻的印记。
扎根基层的工作经历,如同淬火锤炼般塑造了李妍做好群众工作的深厚功力,她把“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解纷”的理念深植于心。
当李妍选择从熟悉的审判席走向直面复杂矛盾的信访窗口时,身边不乏疑问之声,她却视之为一次宝贵的挑战。“审判是裁断过往,信访则关乎人心当下冷暖,都是守护公平的路径。”面对信访人时常的焦虑、委屈甚至愤怒,李妍展现出的令人折服的稳定内核,强大而平和的定力,源自她对自身职业定位的深刻理解。
“到省高院立案信访大厅来寻求帮助的群众,我们都应该认真倾听。”李妍说,作为一名涉诉信访窗口一线法官,就是要甘当群众情绪的“减压阀”,用法律与耐心,一点点地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里。
以心换心,打破无形的“心墙”
“她法律情怀深、为民情怀浓,功底深、业务熟、责任心强,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热情和蔼。”共事多年的立案庭副庭长张勇这样评价李妍,她不仅是同事的榜样,更是无数当事人的贴心人。
李妍深知,她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他人的人生。在一起刑事案件中痛失爱子的老人夏某,手攥判决书蹒跚而来,认真听取情况后,李妍敏锐洞察到司法救助的可能。她没有简单批示,而是多次联系指导当地法院将其纳入救助名单。那笔救助金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关怀,更是老人最后的依托。事后的回访电话里那句“还有什么我能帮忙的?”远超程序终结,那是将心比心的牵念。老人托当地法院转达的谢意,是对她“贴心”最朴实的印证。

一身制服,一生坚守。李妍在立案庭门口。赵赢 摄
这份“贴心”,在大年三十的灯火下,绽放出另一种光华。面对一位质疑司法、怨气冲天的当事人,系统查询结果已清晰否定了其复核请求。面对这一情况,李妍完全可以程序性结案。但她选择了更难走的路:如同家人剖析症结,她将繁复的法条与案情耐心地“剥开揉碎”,用情理与法理交织的语言娓娓道来。她没有居高临下,而是走到对面,与当事人以心换心,以诚相待。当对方泪水滚落,那泪水终是冲垮了委屈的高墙,重建了信任的桥梁。法官与信访人之间那道无形的心理隔阂,于无声处消融,化为亲人般的信赖与托付。
对于每个得到帮助的个体,李妍的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不辞奔波、每一次耐心释法,都可能是他们人生至暗时刻点亮的光。
李妍用十七载坚守证明:守住司法为民的初心,法理便有了温度;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正义便变得可感可触。她与涉诉信访群众的温情故事,仍在续写……(赵赢 宋亚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