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法治频道 >> 法治新闻 >> 正文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创新推进监督联动同题共答交出“民生答卷”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30日 10:04:16  来源: 法治日报

原标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创新推进监督联动同题共答交出“民生答卷”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陈一涵

新学期伊始,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多所中小学的师生与家长纷纷发现:教室里的空调装好了,以往那些非必要的打卡任务也少了。

这些看似细微却实实在在的变化,源于定海区人大常委会与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联动机制。三年来,定海区逐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监督联动机制:联合制定实施办法、成立协同领导小组、每半年开展会商,将民生痛点纳入监督清单,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套专班、一抓到底”的推进模式。各方不只是“谈谈问题”,更是通过持续跟踪,凝聚起守护校园民生的强大合力。

由人大牵头,整合纪检监察、审计、媒体等多方力量,打出“组合拳”——这正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推行监督联动机制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各类监督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增效,释放出“1+1>2”的叠加效应,成为浙江提升治理效能、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支撑。

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新格局

从“一人一把号”到“共奏一首曲”,监督联动机制的全面铺开,悄然改变着浙江基层治理的面貌。

7月3日,温州市鹿城区丰门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内气氛热烈。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区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联络站,与人大代表和社区居民面对面,现场回应“断头路”贯通、道路反复开挖、安置房建设等民生热点。

“葡萄路停工这么久,每天绕行太折腾!”居民王阿姨语气中透着焦急。

“断头路”既是城市发展的堵点,也是群众出行的痛点。由于地下管线复杂,鹿城区葡萄路的修缮工程自2023年启动以来屡屡受阻,严重影响周边千余户业主的日常通行。

为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转变,鹿城区人大常委会对区域道路规划与历史遗留问题展开全面梳理,连续三年将“断头路贯通”纳入年度专项监督工作,并联动纪检监察、审计及媒体开展现场问政与跟踪督办。

在监督联动机制的推动下,鹿城区共打通“断头路”28条,新增道路面积超86万平方米。一条条“断头路”变成“连心路”,“出行难”化为“通行畅”,人大监督与多元协同结出实实在在的民生果实。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强化统筹谋划,广泛吸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纪委监委、“两院”等各方力量全面参与,推动基层治理实现整体推进、协同发力。

在杭州萧山城厢街道湘湖社区,“葡萄架下议事会”已成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平台。这个近万人的回迁小区中老年人口比例高,加装电梯需求强烈,但高低层住户利益如何平衡?遮光、噪声、占用空间等现实问题如何化解?加梯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群众的事,还是要靠群众商量着办。”萧山区人大常委会城厢街道工委借助社区“葡萄架下”这一空间载体,组织多场“开放式议事”,居民围绕补偿方案、施工安排、后期维护等展开热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目前,该小区电梯加装率高达94.5%。

建立健全运行有序的制度体系

为确保监督联动机制不是“一阵风”,而是可持续、可复制的长效机制,浙江各级人大常委会着力在制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

“针对企业超用能情况有什么进一步措施?”“如何更好监管企业正常使用废气治理设施?”……

4月2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人大常委会的一个会议室内,一年一度的大气治理专题询问暨代表问政会正在举行。8名具备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面对面”向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提问,没有寒暄客套,只有追问与答复。4年下来,一批群众关切的大气治理难题得以推动,湖州的“蓝天指数”逐年提升。

湖州市长兴县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业部门工作特性,与审计局共同建立了全国首创的联动监督“5+1”制度体系,并制定全国首个县级层面的技术性标准《审计整改联动协同工作规范》,全链条护航本地营商环境优化。这些常态长效机制的落地,使监督联动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序运行。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快建设育儿友好型和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决议,每半年召开联席会议,人大和政府部门“围桌共商”托育服务难题,助力托育服务从“有”到“优”。

在一次专题调研中,人大代表与孤独症儿童互动后深受触动,于是迅速推动相关部门建成全省首个公办特殊儿童托育园,如今它已成为海宁托育服务的一张暖心名片。

“我们从规划编制、政策配套,一直谈到标准制定、质量评估,监督闭环才算完整。”海宁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介绍说。

推动特色鲜明的地方实践创新

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与原则指导下,浙江各地结合实际,在选题、实施、整改等环节积极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样本。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监督海洋检察小切口,推进海洋治理大作为”理念,立足海岛地域特色,积极探索海洋检察工作规律,着力构建“人大监督+检察监督”协同机制。

面对海洋治理领域广、法律法规分散、检察监督海域延伸支撑不足等现实问题,舟山通过精准制度供给引领检察创新。2022年6月,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全国首个海洋检察决定,对海洋检察的工作格局、主要内容、部门协作及人大监督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构建起海洋法治的“四梁八柱”。

“我们将海洋检察监督工作深度融入人大代表联络站和海上融治理中心,靠前收集民情民意。”舟山市人大监察司法委主任委员侯学钧介绍说。

浙江基层人大常委会的创新实践,让监督联动更精准务实,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切实将监督效能转化为治理实效。

制图/李晓军(王 春 陈一涵)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