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制发检察建议 建立管护机制 守护78公里“抗战输血管”
日前,在永平县人民检察院推动与各部门协同配合下,滇缅公路永平段保护整改工作迅速落地见效。
滇缅公路,这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抗战输血管”,由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铸就。
史料记载,通车期间,超50万吨战略物资经此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为抗战胜利提供关键支撑。其中,滇缅公路永平段全长78公里,不仅是民族存亡之际的“生命线”,还承载着永平人民不畏艰险、驱逐日寇的卓绝斗争精神,是镌刻在大地上的抗战记忆。
然而,这条承载厚重历史的道路却面临保护难题。2024年3月,永平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循着历史足迹重走这段“血色之路”时发现,滇缅公路永平段历史遗迹存在明显保护不力问题:部分路段出现坍塌损毁,沿线历史标识模糊不清,遗迹保护界限也未明确界定,珍贵的抗战历史遗存正遭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侵蚀。
为精准掌握遗迹受损情况,永平县人民检察院通过现场勘查、专家咨询、文史资料调阅以及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对78公里路段进行全景式记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清晰呈现遗迹的现状。
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永平县人民检察院迅速召集县文化和旅游局、县交通运输局等5家相关部门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召开听证会,特别邀请抗战史学者和“益心为公”志愿者围绕滇缅公路永平段受侵害相关问题深入讨论、共商解决方案。
经充分调研协商,永平县人民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对发现的问题立行整改,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截至目前,沿线10余处路面坑槽已完成规范化修缮,3处存在安全隐患的边坡塌方路段全部完成加固处理,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新建的滇缅公路纪念碑、“滇缅公路第一碑”纪念歌碑、519滇缅公路桩碑等文化地标相继落成,文保标识与说明牌设置全面规范,历史文物资源在系统性保护中焕发新生。(记者 张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