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法治频道 >> 法治新闻 >> 正文
“三无”罪犯回家记上海吴家洼监狱创新罪犯刑释衔接机制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 09:45:28  来源: 法治日报

原标题:“三无”罪犯回家记上海吴家洼监狱创新罪犯刑释衔接机制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 本报实习生 赵梓丞

九岁离家,流浪三十余载……如今,入狱5年、今年45岁的“三无”(无身份证、无户籍、无家庭住址)罪犯老刘要出狱了,回归社会后他将何去何从?谁又会成为他“新生”的领航人?

带着这些疑问,《法治日报》记者近日来到上海市吴家洼监狱,和民警一起陪他走上“寻家”之路。

忐忑回家

个矮,极瘦。这是记者对老刘的第一印象。此刻,他正蜷缩在警车后座上,怔怔地望着窗外……平静之下暗藏忐忑之心,或许此刻他正担心如何回家、如何面对这个陌生的社会。

2020年12月,老刘因犯盗窃罪被关进吴家洼监狱成了“三无”罪犯。“我们口中的‘三无’罪犯又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无会见、无通信、无汇款,像老刘这种双重‘三无’的罪犯,教育改造和安置帮教的难度可想而知。”老刘的主管民警、吴家洼监狱民警蔡宏清向记者介绍。

蔡宏清仍清晰地记得,刚接管老刘时,他对任何事情都反应迟钝,对未来更不抱希望。于是帮他找到家几乎是教育改造的唯一突破口。然而,漫长的岁月蚕食了老刘对家的绝大多数记忆,只依稀想起自己来自江西的一个小村庄,然而当地公安机关在协助调查后却回复“查无此村”。

一筹莫展之际,公安民警发现该村名与某村曾用名相似。可即使缩小了排查范围,鉴于老刘从小出走,体貌特征发生巨大变化,亲属辨认也成了难题,更何况他无法说清家中任何亲人的姓名。

尽管难度大,希望小,吴家洼监狱民警仍坚持不懈,他们联合江西公安张贴告示、照片指认,两地民警联手排查了数月,终于迎来重大转机。一刘姓人家闻讯赶到派出所,通过详细了解情况,基本确定老刘就是他家30年前走失的堂弟,其坎坷的童年经历也浮出水面。

老刘出生于1980年,母亲患智力障碍,父亲在其年幼时就病亡,母亲改嫁后,他由伯父抚养。由于幼时调皮,经常与伯父家子女发生争执,9岁时便负气出走,未再回家。

据老刘堂哥介绍,他离家后,家人曾四处寻找,可不得踪影。这次终于得知下落,堂哥很激动,立即通知家人想来监狱认亲……而老刘在得知找到亲人后,改造积极性也高涨起来,并获得减刑机会,可以在今年8月提前出狱。

然而,就在出狱前夕,一份DNA鉴定报告给刚热络的亲情浇了盆冷水。

余波再起

鉴定显示,老刘与其母亲有血缘关系,但与伯伯并非血亲,他真正的生父无从得知。堂哥堂姐得知情况后,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明确表示拒绝接他回家。

无奈之下,监狱民警只能反复沟通,老刘堂哥堂姐最终表示愿意接收其落户。出狱当天,老刘坐上了专门送他回家的警车。

“没事的,家里人马上就来了。”到了当地司法所,老刘更加紧张,蔡宏清安慰他,“工作问题也不用担心,当地都提前协调好了,你只要认真努力就行”。

得益于前期沟通,落户和身份证办理很快就好了。然而记者注意到,老刘回到老家后,接他的家人却迟迟没有现身。民警不得不拨打电话,再三催促下,老刘的几位堂哥堂姐终于来了。

“你真是我弟弟吗?”老刘的一位堂姐上下打量他,转身询问监狱民警,“他到底和我们有没有血缘关系?他之前偷东西,今后还会不会再偷啊”……一连串的质疑声让本就疏离的亲情愈发淡薄,老刘蹲在花坛边,手里捻着几株野草,瘦小的身躯蜷缩得更紧了。

“我们可以出钱,但没法让他住在家里。”另外一位堂姐告诉记者,他们对这个堂弟有点记忆,但大家心里都有疙瘩,不愿意让“陌生人”住到家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监狱民警对老刘家人解释和安抚时,原先约定好接收老刘的工作单位又突然变卦。面对此情此景,老刘不住地抠着手上的老茧,双眼更加浑浊并愈发暗淡。

终获新生

出发前,吴家洼监狱一行民警曾设想过无数可能,但如此困局还是令大家猝不及防。

“根据评估,如果老刘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所,短时间内再犯罪风险极高。”教育改造科民警缪鸿宇说,如果有亲情加持,再加上一份稳定的工作,再犯罪率就会大大降低。

当晚,当地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和监狱相关工作人员一行,再次谋划起老刘的“前途”。“他出狱后有七千多元的劳动所得,可以先在村里租个房。”司法所王所长说,村庄是他儿时生活过的地方,无论是方言,还是周边环境,都可能唤醒他沉睡的记忆,找到归属感。

“500元能在村子里租个小房子,我们还可以安排一名村民协助他一个星期的日常起居,帮他熟悉环境。”当地村支书爽快地答应下来。

“工作还要再多费心,他在监狱内学过修车、护理,能吃苦,肯干活。”大家又想着给老刘找个工作。

一夜过去,第二天一早,从头到脚都换上了新衣服的老刘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我一位堂姐给我买的,很合身。”他摩挲着新衣,像个孩子,露出腼腆的笑容。

而工作方面也有了进展。在当地司法所的帮助下,一家汽修厂同意让他去当学徒。老刘坚定地说:“非常想学汽修,哪怕没钱也没关系。”大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第三天临别时,老刘紧紧握着吴家洼监狱民警们的手,一遍遍地说着“谢谢”,原本暗淡的双眼已明亮了起来,泪水夺眶而出。望着监狱警车渐行渐远,老刘用力地挥舞着双臂……

“‘三无’罪犯的顺利归正得益于近年来上海监狱创新的大墙内外罪犯刑释衔接工作机制,该机制注重排查和掌握临释罪犯的潜在风险,并通过全面评估和科学应用,依托大墙内外的资源整合,多渠道、多平台推进安置帮教工作,努力做到‘惩治犯罪’与‘创造新生’的辩证统一,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法治上海’贡献监狱力量。”吴家洼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王自龙说。(余东明 张海燕 赵梓丞)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