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沾益区社区廉情观察员主动上门 绘就乡村振兴“民生工笔画”
(通讯员 袁鹏程 闻伟)在曲靖市沾益区龙华街道清河社区,红瓦房村正以红瓦土墙的古朴风貌与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这个拥有650年树龄黄连木古树、粼粼水库与传统民居的古村落,将田园诗意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2023年入选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80万元。
从“空心村”到示范村的蜕变中,清河社区廉情观察员与龙华街道纪工委协同监督,为这片土地注入清风正气与民生温度。
当首批入驻商户为营业执照办理犯难时,社区廉情观察员主动上门,全程指导商户通过“云南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完成线上操作,让原本需往返县城的烦琐流程在村头办结。据统计,观察员累计协助办理证照、协调经营问题超50件次,为新商户落地按下了“加速键”。
“不用跑腿就能办证,观察员比自家人还上心。”一名商户的感慨,道出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被打通。
独居老人的用电安全同样牵动大家的心。走访中,廉情观察员发现8户独居老人家中存在线路老化、私拉乱接等安全隐患后,他们迅速协调电工团队排查整改,用阻燃线管规整线路、更换漏电保护器。
“现在夜里开灯,心里踏实多了。”78岁的赵大爷感叹。这套由街道纪工委构建的“发现、反馈、整改”闭环机制,就像给民生“关键小事”装了个“自动响应系统”,让每个隐患都能循着流程快速落地解决。
在红瓦房村的蜕变进程中,廉情观察员化身“资金管家”,通过建立“村集体采购比价机制”,对每一笔资金支出实行全流程监管,确保乡村振兴项目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街道纪工委则搭建“议事亭”“说事廊”等民主平台,让村民声音直达治理末梢,为发展注入纪律“防腐剂”。
如今的红瓦房,既是网红打卡地,更是基层治理的试验田。“观察员发现问题、纪工委推动整改、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的工作闭环,实现“矛盾不出村、服务零距离”。村民对干部满意度达95%的背后,是“监督+服务”模式让村集体资金使用更透明,让发展红利真正普惠于民。
站在黄连木古树下远眺,金黄稻田与水库波光相映成趣,游客在古树公园流连,村民在原乡市集叫卖特产——这幅精彩的乡村振兴“民生工笔画”是基层监督与民生服务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