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警用无人机护航“苏超”连云港以科技赋能警务革新
□ 本报记者 张晨
警用无人机30秒即可抵达现场处置警情、“一场景一清单”实现“入企不扰企”、低空安全防控系统筑起立体防护网……
在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2025年大会即将举办之际,公安部“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连云港正以科技赋能警务革新,用安全保障经济发展。
无人机30秒快速响应
“接到报警后只需在地图上打点,平台就会自动指令警用无人机起飞。”连云港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副主任李春成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近年来,连云港市公安局打造“空中110”,通过研发升级,警用无人机到达现场的时间从原来的2分钟缩短到30秒,大大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
在今年夏天的“苏超”联赛中,警用无人机大显身手。6月28日,在连云港和淮安的比赛中,热情火爆的球迷呐喊声此起彼伏,连云港市公安局情指中心指挥调度大队教导员陈俊翰和团队成员正指挥着警用无人机力量多点布阵,俯瞰全景。他们依托“天空视角”,细致观察赛场内外动况,实时观察看台人流密度、通道通行情况,排查潜在安全隐患,并实时为地面安保指挥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撑。
“无人机填补了地面警力的视角盲区,让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突发情况,让有限的警力实现工作效能最大化。”陈俊翰说。
如今,运用无人机服务警务实战已逐渐成为连云港公安开展日常警务工作的必备“技能包”。据统计,今年以来,连云港公安共出动无人机5000余架次,参与预警处置治安、交通等风险事项1000余起,护航大型活动50余起,协助救助群众400余人次。
构建低空安全防控体系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兴起,无人机的‘黑飞’‘乱飞’现象频发,干扰正常航空秩序、阻碍活动举行、影响公众安全。”连云港市公安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政委程浩介绍,连云港公安研发了低空安全防控系统。
在日常巡防工作中,民警可携带移动版无人机防控设备,实现对可疑无人机进行实时监测,有效预防利用无人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在公共安全治理与打击犯罪方面,通过无人机独特优势,为案件侦办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苏超”热度持续攀升,观赛人数屡创新高,赛事安保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在连云港市高新区公共安全联合创新中心,记者在无人机系统应用相关实验室看到了“云枭”大型活动智慧安保平台。
“这里是发挥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溢出效应搭建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程浩说,连云港公安聚焦风险主动防控,创新搭建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为牵引,“云枭”大型活动智慧安保平台为主干的“多维智防大脑”,构建“全域感知、精准调度、主动防范”的大型活动安保新模式,有力释放了“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实战效能。
“‘苏超’在连云港的比赛中,没有一起盗窃案件,也没有治安警情发生。”连云港市公安局大数据支队副支队长孙啸介绍说,“我们通过数智赋能和平台建设,让平安落地。”
入企检查减少七成以上
徐圩新区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辖区内石化企业体量大,每日进出园区三类危化品车辆约1500辆,年均监管三类危化品600余万吨,公共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
“我们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加强数据共享,探索‘风险+信用’评级分类监管模式,提升精准性、时效性,确保监管既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徐圩新区公安分局内保大队负责人陆栩说,今年以来,辖区涉企侵财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18%、48小时快破率达76.3%、追赃挽损率达90%。
今年以来,徐圩新区公安分局深化“行政执法一件事”改革,推动综合查一次“极简查”场景建设,牵头发起检查场景16个,覆盖56项涉企检查事项,按照“一场景一规范”,建立无事不扰“白名单”和重点管控“黑名单”。
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运管服务中心,徐圩新区公安分局内保大队副大队长高金卫告诉记者:“通过‘一场景一清单’,减少入企检查七成以上,做到‘入企不扰企’。”
“今年1月初,辖区一家化学公司需对库存闲置的12.7吨某易制爆化学品进行安全处置,但园区没有企业愿意接收。”高金卫说,“我们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立即安排警务联络官上门服务,促成一家有资质企业接收处置这批易制爆化学品。”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孟宪永回忆说:“易制爆化学品长时间存在厂里也有风险隐患,徐圩公安主动对接,既成功消除安全隐患,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此外,徐圩新区公安分局依托“情指行”一体化数智战防中心,建立“一中心三单元”石化园区全域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地面快反单元”“空中支撑单元”“云端感知单元”一体联动,实现从“单点防控”到“立体多元”转变。今年以来,辖区警情、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9%、17.5%。(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