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法治频道 >> 法律服务 >> 正文
直播讲师离职,竞业限制有没有约束力?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07:50:00  来源: 人民法院报

原标题:直播讲师离职,竞业限制有没有约束力?

□黄硕

具有中医知识的史先生受聘为某科技公司的直播讲师,离职后却被公司起诉违反竞业限制并索赔175万余元。公司认为,史先生已经自愿签署竞业限制协议,理应受到协议约束。近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

漫画:蔺颖

大健康直播讲师售卖健康课程

2023年1月11日史先生入职某科技公司担任大健康直播讲师,直播销售大健康类课程,课程内容为中医养生知识。双方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约定“基本工资﹢提成”的薪资结构。

同时,公司要求史先生另行签订《大健康直播讲师考核管理办法》《保密、不竞争及知识产权转让协议》等文件。《大健康直播讲师考核管理办法》中显示史先生的岗位职责为:“1.按教学计划和要求进行在线直播授课;2.迭代优化课程,持续提升专业水平和授课技巧;3.参与教研、集体备课和磨课活动;4.对公开课转化率负责。”《保密、不竞争及知识产权转让协议》中约定:史先生离职后,公司可通知史先生随时开始履行或停止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并列出全国范围内一百余家具有“竞争性业务”的企业。

公司起诉直播讲师违反竞业限制

2023年8月史先生离职。某科技公司向史先生发送《竞业限制开始通知书》邮件:“公司根据您在职期间签署的劳动合同等相关协议决定启动竞业限制,为期6个月。”后公司发现史先生并未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在竞业限制开始后依旧在其他公司售卖同类课程。

某科技公司认为,史先生在职期间工作内容为直播销售大健康课程,课程内容为中医养生知识,课程内容是公司讲师共同编写,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史先生作为讲师,是公司的核心人员,公司的课程主要是通过讲师来宣传销售;双方签订的《保密、不竞争及知识产权转让协议》约定史先生在竞业限制期限内,不能从事任何与中医内容相关的直播授课,而无论直播内容是否与某科技公司的课件相同。

庭审中,史先生表示其本人并不属于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竞业限制义务的人员,双方也没有签订过竞业限制协议且违约金过高。他本身掌握一定的中医养生知识,在某科技公司工作期间的授课讲义课件是个人智力成果,并非某科技公司提供。

法院:不合理的竞业限制协议无效

法院审理认为,史先生作为讲师,不属于某科技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史先生使用了某科技公司的课件不代表其负有竞业限制义务,史先生的授课内容为中医养生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和常规养生手段,甚至治疗方法具有公开性。某科技公司无法证明其对协议约定的保密内容独享或已登记获得专有知识产权,且无法证明史先生的直播内容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秘密性、构成商业秘密。史先生的直播授课面向不特定公众,力求广泛传播的特点与商业秘密“秘密保护”的要求相悖。因此,某科技公司无法证明史先生掌握该公司的商业秘密或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信息、属于竞业限制制度下的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法院认为,某科技公司无法证明史先生属于掌握其商业秘密或知识产权秘密的劳动者,即史先生并非适用竞业限制的适格主体,双方签订的竞业限制条款排除了史先生离职后自主择业的权利,违反了法律强制性规定,应属无效。

法院认为,某科技公司一方面严格要求劳动者离职后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另一方面赋予了己方公司随时通知劳动者开始或终止竞业限制义务的权利,属于不合理地减轻了用人单位的责任而加重了劳动者的责任。某科技公司对于竞业限制的人员范围和地域范围的划定过度泛化,有碍劳动者择业自由。

法院认定,结合在案证据,某科技公司与史先生在《保密、不竞争及知识产权转让协议》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无效,对史先生并无法律拘束力。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双方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依法判决驳回某科技公司的诉讼请求。本案判决已生效。

【观察思考】

避免滥用竞业限制条款侵犯劳动者就业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三条中规定,劳动者未知悉、接触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劳动者请求确认竞业限制条款不生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根据法律规定,对于难以接触或掌握企业的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的普通劳动者,一般不属于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即使与用人单位约定了竞业限制,相关协议也对劳动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用人单位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谨慎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确保相关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避免滥用竞业限制条款侵犯劳动者的就业自由等合法权益。劳动者在遇到不合理的竞业限制时,要及时向用人单位提出异议、留存相应证据,或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寻求法律救济。(黄硕)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