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松山为证:一寸山河一寸血
松山巍峨,怒江奔流。
位于云南省龙陵县怒江峡谷西岸的松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滇西抗战主战场的核心区域,被誉为“东方直布罗陀”。
1944年,中国远征军与日本侵略者在此浴血奋战,书写了抗战史上的悲壮一页。1944年6月至9月,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与据守松山的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经过3个月的浴血奋战,打破日军防御体系,为滇缅公路复通、全面反攻撕开缺口,用无数英烈的生命,换来滇西抗战的关键胜利。松山脚下的惠通桥,横跨怒江大峡谷,是滇缅公路咽喉要冲,是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如今,这片土地上仍保存着69处遗址、816个遗迹,约13200米战壕蜿蜒山间,地堡、战壕、弹坑,到处可见当年激烈战斗的痕迹。
早在2019年,龙陵县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包括惠通桥遗址在内的多处抗战遗址、抗战纪念设施存在保护管理不到位问题。随后,该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文旅部门依法履职推动相关问题整改。在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惠通桥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24年,该院将保护范围延伸至东卡日军碉堡、董家沟慰安所等侵华日军罪证遗址,与当地文旅部门共建“检察+文物保护”协作机制,互聘专家强化联动,让公益保护更精准、更高效。
今年,云南省三级检察机关在开展“滇西抗战”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调研中发现:松山战役主战场遗迹界碑移位、有脱落风险;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再次因自然风化导致破损;阵亡将士纪念碑文字风化模糊。
“我们迅速进行现场勘验,厘清部门职责,召开磋商会凝聚保护共识。依法立案后,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文旅部门‘对症下药’。”龙陵县检察院检察官何泓伶介绍,今年8月,在检察机关和文旅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松山战役主战场遗迹界碑得以归位加固,雕塑群修复一新,纪念碑文字重新描红——历史印记重焕新生。
“每一处弹坑都是警钟,每一块石碑都是誓言。”云南省检察机关持续跟进履职,不仅让松山战役遗址的风貌得以保全,更让更多国人在这里深刻感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分量。
抗战档案
松山战役
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占领龙陵后,据守松山,构筑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坚固工事,以松山顶峰为主阵地,将滚龙坡与大垭口构成独立据点,在黄土坡、鹰蹲山、大寨、黄家水井、马鹿塘等处均修筑堡垒群,配备工事,并在阵地前增设铁丝网、鹿砦、地雷、陷阱。1944年6月至9月,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攻击松山守敌,经过3个月零3天的浴血奋战,歼灭驻守松山的日本侵略者。松山战役成功打破了日军在滇西的防御体系,为后续收复腾冲、龙陵等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滇缅公路的重新开通创造了条件,为滇西战场的全面反攻开辟了胜利的道路。(王翠云 王文德 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