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法治频道 >> 法治新闻 >> 正文
380次心理疏导点亮希望之灯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10:22:51  来源: 法治日报

原标题:380次心理疏导点亮希望之灯

漫画/李海英

□ 本报记者 申东

时隔14年,母亲在法庭上见到女儿,眼前的少女却深陷重度抑郁,身上带着自残的伤痕。法官与心理咨询师协同介入,找到共情的切入点,化解对立情绪,疏离14载的母女,在司法与心理搭建的桥梁上,开始尝试重建信任。

在家事案件中引入心理情感疏导,把法律与心理相融合,解开“法结”与“心结”,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人民法院在家事审判领域蹚出的新路子。

2020年以来,贺兰法院通过380次心理疏导与精准干预,用法律温度点亮破碎家庭的希望之灯,为辖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柔性介入织就关爱起点

贺兰法院家事审判法庭设在立岗法庭,每年受理约800件家事案件。

在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中,立岗法庭庭长时楠发现,纠纷中的主角是一对姐弟。在玩沙盘时,弟弟摆的房子、树木都是孤零零的,自始至终,小男孩都沉默不语,没有表现出同龄人见到玩具时的高兴,这种反常行为引起了她的注意。经了解,因爷爷奶奶重男轻女,心怀怨恨的姐姐私下对弟弟实施精神伤害,致其出现了显著的沉默、拒绝交流、消极抵触等异常行为。姐姐也因长期被忽视,在负面情绪中越陷越深。两个孩子因此都背负着难以言喻的心结。

“只解决监护权、抚养费这些法律纠纷,而忽略孩子的恐惧、委屈和尊严,案结事难了,最终受伤的还是孩子。”时楠一语中的,“我们在审理涉未成年人纠纷时,会特别关注孩子是否得到了良好养育,司法干预必须将未成年人心理评估和需求保障置于核心地位。”

对此,从2020年开始,贺兰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疏导,构建“法律+心理”融合工程。

首先摒弃“头痛医头”的被动服务模式,与海南欧曼高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线上和线下两条线疏导模式,线上远程疏导,线下邀请本地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家事案件。

同时,要求心理咨询师对每起介入案件出具书面评估报告,其揭示的未成年人心理状态成为法官了解事实真相的途径之一。对监护失职的父母,法院签发《家庭教育指导令》,强制其到庭接受履职能力评估——评估结果直接决定指导令的具体整改要求,也是后续追责的关键依据。

心理疏导的深度应用,帮助法官更全面掌握未成年人真实处境,也让判决文书在厘清权责之外,为修复家庭关系提供了具体指引。

“未”爱点灯照亮隐秘角落

“这个孩子情感养护严重缺失。”在一起抚养费纠纷的庭前心理疏导中,心理咨询师向法官指出了症结所在。

15岁的平平(化名)因重度抑郁休学在家。心理评估显示,她深陷“无存在感、无归属感”的痛苦中,甚至出现了割腕等自杀行为。

这起案件由抚养费纠纷引发。平平的父母在她年幼时离异,离婚协议约定平平由父亲抚养,母亲不支付抚养费,但因父亲近年经济压力大,便起诉要求母亲承担抚养责任。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庭深入调查,才揭开了平平令人揪心的现状。

同住一个县城的母亲,14年间从未露面,更未承担过平平任何抚养义务。父亲再婚后又离异,因欠债失去住所,平平只能跟随爷爷奶奶寄居在亲戚家中。母亲再婚后,与现任丈夫共同抚育着新的孩子及丈夫与前妻之子。

“很多离婚官司,抚养费纠纷背后,都站着一个受伤的孩子。”时楠沉重地说,“在离异家庭的权益博弈中,未成年人往往成为‘沉默的第三方’,很少有人能听到他们的心声。”

面对平平的困境,贺兰法院果断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并反复对其父母做工作。最终,平平接受了进一步的专业心理干预治疗,母亲也同意履行责任,但对抚养费数额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法院进行了判决。

持续的温暖,是治愈伤痕的良药。家事法庭的回访显示,母亲现在经常探望平平,抚养费也能按时履行,平平得到了久违的情感滋养,目前情绪稳定,生活渐趋安稳。

“妈妈在身边,心里踏实多了。”感受到久违的心安,平平正一步步走出抑郁。这束司法守护的光,温暖了孩子曾被遗忘的角落,让沉寂的心泛起希望。

多方联动铺就成长通途

在贺兰法院,12岁女孩琪琪(化名)的案件同样牵动着人心。琪琪父母离婚后,她由母亲抚养,后来母亲不幸离世。外婆因坚信女儿离世与琪琪父亲有关,心怀怨恨,十年间始终拒绝将琪琪交给父亲抚养。2022年,琪琪父亲提起监护权诉讼获法院支持;随后外婆起诉要求父亲支付十年抚养费,其诉求亦获法院支持。

然而,该判决未能立即弥合家庭裂痕。因长期分离、缺乏情感基础,琪琪拒绝与父亲同住,外婆也难以接受抚养多年的外孙女被带走。双方僵持不下,监护权与抚养费的判决陷入执行困境。同时,琪琪即将升入初中,亟须解决的户口迁移问题令两个家庭一筹莫展。长久积怨形成的“心结”与多重现实难题交织,使判决难以落地生根。

为化解难题,贺兰法院主动联合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启动联动调解,将户籍迁移等行政难题纳入解决方案。家事法庭与执行局协同梳理症结、明确诉求,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琪琪暂由外婆实际照顾抚养,父亲承担抚养费并办理户籍迁移。

调解过程中,法庭还安排了一场会面——分离10年的父女得以团聚,迈出了修复关系的第一步。法官随后持续回访,当得知外婆生病、生活不便时,协调父亲及时接走琪琪,保障了琪琪的安全和基本生活。

2024年以来,贺兰法院深化与公安、检察、民政等部门的联动协同,高效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机制,精准识别对象、建立档案,确保符合条件的儿童每月获1200元生活保障金直至成年,让司法温暖延续到求学路。截至目前,已参与认定1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司法救助金14.9万元。

越过纸面的裁决,抵达心灵的港湾。贺兰法院在家事审判中播下的“法律+心理”种子,正化为抚慰受伤心灵的灯火。这盏灯,照见的是司法由“结案”向“疗愈”的深刻转身,守护的是每一个未成年人不可辜负的希望。(申东)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