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严保护”赋能创新驱动沈阳知识产权法庭以司法之力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 本报记者 张国强 韩宇
如今,辽宁正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身。数据显示,全省已拥有有效发明专利8.5万余件、商标有效注册量73.95万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0个,知识产权已从“无形资产”变为推动全面振兴的“硬核实力”。如何高质效推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在辽宁全省知识产权审判辐射引领作用,倾力打造知识产权审判品牌,推动沈阳知识产权法庭于2021年6月应运而生,以高质量知识产权司法护航新质生产力。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是沈阳中院内设的知识产权案件专门审判机构,实现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同时跨区域集中管辖全省除大连外13个市的技术类知识产权一审民事、行政案件,部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的上诉案件直接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审理,近3年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占比达到50%。”沈阳中院副院长陈青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
近日,记者走进沈阳知识产权法庭,探访该法庭树立现代化审判理念,通过多措服务、借助外脑、技术赋能等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审判品牌的精彩故事。
司法服务打通堵点痛点
在一起科技公司技术秘密被侵权案中,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充分保护企业在采油设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高额判决侵权人赔偿1000万元,让核心技术受到高质量“真保护”。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坚持严格保护理念,加强核心技术、重点领域创新成果司法保护力度。充分释放惩罚性赔偿、诉讼禁令等制度效能,以‘大保护’‘快保护’‘严保护’激励企业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吴松对记者说。
在涉外纠纷多元化解方面,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加强与沈阳仲裁委合作交流,探索建立人民法院与仲裁机构的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联动效应,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前不久,沈阳知识产权法庭以调解方式成功化解一起涉葡萄牙企业的商事纠纷案件,以短时间、低成本、全方位实质解纷赢得中外当事人一致赞誉。
除了请进来,还要走出去。
在沈阳知识产权法庭,沈阳中院建立起以法庭为核心、巡回审判点为“触角”的跨区域审判模式,进一步扩大服务保障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范围。
实践中,针对丹东、铁岭等地特色产业集聚且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旺盛的实际,2023年4月和2024年7月,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分别联合丹东市知识产权局、铁岭市司法局,在两地设立巡回审判点,将优质司法资源送到企业“家门口”,释放“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辐射效应。
巡回审判点的设立,是沈阳中院深化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协同保护工作的创新之举,标志着沈阳中院知产审判已建成以知识产权法庭审判为中心、以巡回审判为补充的跨域审判模式。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还加强重点企业对接服务,主动提供‘靶向’服务。以‘优营商、益企行’主题活动为牵引,深入新松机器人、沈阳芯源微、营口金辰、鞍钢等重点企业开展宣讲、座谈等活动,提供一对一精细化司法服务,帮助企业疏通维权堵点,解决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维权难问题。”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黄大鹏告诉记者。
目前,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已实现对省内30余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全覆盖,助推企业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企建设第一方阵。
借助外脑释放创新活力
在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审理的一起因仿造炼钢炉氧枪防尘罩引发的诉讼中,技术调查官、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李阳受邀“助阵”,他的专业把控为合议庭的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也让当事人心服。
这起案件的顺利审结,得益于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建立并持续完善的“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专家+技术陪审”多元化专业化技术事实查明模式。
“通过上述模式,沈阳知识产权法庭聘请了27名技术调查官,借助最强外脑,精准查明事实,破解技术事实查明难题,有效解决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问题。”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李倩对记者说。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专职技术调查官杨政通对一起“轮胎拆装头”侵权案印象颇深,他回忆说:“此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拆卸工具与气缸的连接方式以及运动轨迹等技术问题。我通过仔细比对现场勘验素材与发明专利技术方案,最终给出了‘侵权技术方案与发明专利技术方案采用了相同机械结构’的专业意见,为审判提供了专业依据。”
有了上述模式的加持,沈阳知识产权法庭案件审理周期进一步缩短,目前法庭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平均审理时长缩短至94天,属全国审理同类案件前列水平。
此外,沈阳知识产权法庭还构建起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知识产权诉讼事项司法协作新模式,主动强化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协同合作,以多部门协同之力,全链条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同时,法庭与沈阳市知识产权协会共同举办“盛京知产秀(IP show)”知识产权沙龙会议,把企业的“问题清单”转变成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满意答卷”,拓展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朋友圈”。
在审理一起涉中国半导体十强企业技术秘密案中,沈阳知识产权法庭通过与检法联动,优化协同高效配置司法资源,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统筹刑事惩处与民事赔偿,促使侵权者认罪并赔偿6000万元,助力国产芯片制造设备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
技术赋能创建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诉讼中电子证据占比极高,举证难、易篡改、采信率低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法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厘清案件事实、梳理证据链条。
为破解上述难题,2022年初,沈阳中院搭建了东北地区首家实际投入使用、全国统一联网、支持跨链协同的知识产权司法区块链平台,构建起基于司法区块链的知识产权服务和审判新模式。
“依托知识产权司法区块链平台,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创建了‘司法区块链+’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该法庭利用司法区块链平台实施证据保全400余次,庭审核验证据600余次,有效解决知识产权诉讼成本高、周期长、赔偿低、维权难的难题,推动多起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实质性化解。”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审判长王虹介绍道。
围绕电子证据举证难、采信率低问题,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证据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提高了电子证据证明效力。
在一起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件中,被告沈阳某商贸公司未获许可,便在电商平台上把辽宁某科技公司产品当作授权产品展示,并承诺销售。但在法庭上,该商贸公司对此矢口否认。直到技术调查官当庭打开区块链平台,随着大屏幕上数据链层层展开,侵权事实清晰呈现,被告无言以对。
为打破信息孤岛,让跨链协同相互“免签”,沈阳中院与辽宁省版权局签署《关于加强审判机关与版权行政管理机关信息共享、司法协作的备忘录》,当事人仅需要提供司法区块链证书,法官即可通过司法区块链实现版权登记证书信息采集和电子版作品的获取,为案件证据认定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沈阳知识产权法庭还通过司法区块链平台助力固定证据,解决作者身份确定难、作品形成时间及内容固定难和侵权证据取证难等问题。同时,创新开展移动取证业务,主要包括证据的上传、取证、固证、出证、验证等全流程服务,支持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电子数据和实物信息进行实时上链存证。
“下一步,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将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品牌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和辽宁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司法力量。”吴松信心满满地说。(张国强 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