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语普法“声”入村组 群众听得懂记得牢
近期,文山市司法局通过双语普法、互动体验等方式加大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期间累计覆盖群众1.2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解答咨询500余人次,现场调解纠纷15起。
“用我们的话讲法律,听得懂、记得牢,我们喜欢这样的普法方式。”柳井乡老寨村一老人的感慨道出了双语普法的实效。近日,柳井乡“焰舞彝乡”火把节上,民族教育工作队的普法节目《学16条强治理,听身边事明法理》亮相。队员们以彝语演绎、汉语解读的方式,将《文山州村组两级治理重点任务清单》转化为20余个“有原型、有温度”的生活故事——从宅基地纠纷调解到山林防火责任,都是群众日常遇到的问题。“遇到纠纷找调解,受伤维权留证据”等实用指引,让法律条文变成“听得进、用得上”的生活指南。
在秉烈乡丫科革村的民族服饰展上,工作人员用双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结合服饰上的图腾故事,解读文化传承与法律保护的关系,游客纷纷驻足聆听。东山乡招商招聘会现场,队员用彝汉双语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签合同要写清工资标准”“拖欠工资可投诉”等提醒,让务工群众听得明明白白。
“过节学法两不误,这样的普法真贴心。”在各乡镇开展节庆活动的每个环节,法治元素都融入其中。文艺队演员化身“普法宣传员”,将宣传资料送到观众手中。长街宴上,志愿者向群众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大爹,菜品新鲜才放心,购买了变质食品可维权”。火把制作区,工作人员结合选材工艺普及《森林防火条例》,参与者纷纷表示要牢记“安全用火守规矩”。
“山林着火谁负责?”“纠纷调解找哪个部门?”追栗街镇沙子坡村举办的火把节活动中,法治问答的问题刚提出,便被群众争相抢答。沙子坡村作为追栗街镇基层治理“1552”模式的示范村,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以此次火把节为契机,定制化“法治套餐”点燃群众参与热情,弦子舞巅峰对决间隙,送出100余份法治文创产品;篝火晚会期间开展“法治夜话”活动,用真实案例讲解婚姻家庭、土地流转法律知识,现场化解2起邻里纠纷。
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成为法治宣传的主角,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文山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深化普法品牌建设,把常态化法治宣传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紧密结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法治新格局,为乡村振兴筑牢法治根基。(朱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