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河县广袤的乡村土地上,一支由67人组成的“法治副村长”精锐力量,如星火般播撒进全县的村寨角落,成为法律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守护者”。这支队伍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动力和活力,成为撬动乡村善治的“金钥匙”。
“火塘边”的法治课堂
“‘法治副村长’走出机关,遍访村寨,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化解民忧。摒弃照本宣科,用最土的方式讲最硬的法理。”梁河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尹叶邦介绍。
在阿昌族村寨小厂乡小厂村的火塘边,“法治副村长”郭颖结合现实案例,认真讲解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的条款,让艰涩的法条变得鲜活易懂。在农时、开学季、节庆日、外出务工返乡潮等时间节点,“法治副村长”白兴友深入勐养镇中营村,用民族语言宣传反诈知识,开展“订单式”普法,效果显著,内容涵盖土地承包、农民工权益保护等热点。
“家门口”的定分止争
自“法治副村长”制度全面推行以来,梁河县乡村矛盾纠纷得到有效管控和化解。“法治副村长”积极指导助推行政村(社区)依法自治,参与涉法治重要事务研究80余次,提供法治意见260余条,指导推动基层法治制度建设18个。他们特别注重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大量纠纷稳控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法治副村长”张敏在河西乡三锅疆村,运用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化解一起因婚恋引发的持续数月婚姻家庭纠纷,促成双方达成书面协议。
“零距离”的法律服务
九保乡丙盖村的部分家庭因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突出,“法治副村长”梁自厚主动上门了解情况,与孩子交心谈心,引导他们体谅父母,安心求学。针对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法治副村长”定期走访,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协调解决就学、监护等实际问题。
“法治副村长”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收集反馈群众法治需求等重大社情民意60余个,积极协调村级法律顾问30人、法律明白人153人,多形式开展为民服务。
自2024年建立“法治副村长”制度以来,梁河县选派在职干部67名,其中政法干警58名,实现全县67个行政村(社区)“法治副村长”全覆盖,就像一把把“法治金钥匙”打开乡村善治的大门。(杨子庄 尹叶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