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法先生”高效解决跨国纷争
□ 本报记者 姜东良 曹天健
□ 本报通讯员 薛 元
“在与当地农业机械设备出口企业沟通后,我们和司法所共同组成调解小组,多次到设备所属的企业释法说理,最终企业同意维修更换配件,国外公司也顺利支付了尾款。”说起前不久成功化解的一起涉外企业贸易纠纷案件,青岛市政协委员、胶州市法学咨询专家薛峰侃侃而谈。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来到位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核心区的山东省胶州市采访时了解到,胶州市在青岛率先成立了上合示范区基层法治观测点,选聘法治观察员动态感知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情况。
胶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玉奎说,胶州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组织“青法先生”法治惠企专家团,为上合示范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的法律服务,为示范区建设和地方经贸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近年来,胶州市政法部门切实找准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关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法治需求,‘零距离’为企业纾困解难,‘心贴心’助企业发展,持续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政法力量。”胶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京明说。
近年来,胶州市政法部门建立起信息共享、会商研判、督办回应三项机制,协同“12345”热线确定承办部门35个,梳理可能存在执法不规范问题14条,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指导和促进企业遵法守法、合规经营,激发企业内在约束、提升自我合规主动性,更好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持续深化“亲商爱商有氛围、护商助商有渠道、企业吹哨有底气、市场秩序有保障”的“四有”法治化营商环境。
胶州市司法局局长王承锡介绍说,胶州建立了“1+1+3”法治建设项目化推进机制,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及清理,对歧视性和不公平市场待遇各项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清理,有效防止排除、限制竞争的文件出台。
作为青岛中央法务区“四区一平台”重要组成部分的上合法务区,胶州市依托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交流合作基地、“法智谷”等载体,整合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法律智库数据70多万条,服务企业1.5万次。
离开胶州,记者来到山东省平度市。
近年来,平度市政法系统聚焦“打造现代化社会治理引领区”总目标,全面提升服务保障企业发展工作水平,在市委政法委内设的督查科加挂“企业服务科”牌子,组织政法部门加强与企业联系,研究制定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措施,督导协调政法机关依法办理涉企案件,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做精做细。
前不久,平度一家企业负责人因牵涉一起车辆事故纠纷,企业用于发放员工工资和社保缴纳的账户被某地法院冻结,企业向市委政法委企业服务科求助。平度市启动“平法助企”内调外联机制,向法院所在地政法委发函对接协调,促成法院解封了企业员工工资账户,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今年以来,平度市实施‘企声倾听’‘企安保障’‘企权维护’‘企纷化解’‘企服优化’五大‘平法助企’工程,出台《护航优化营商环境五治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了服务企业效能。”平度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万利军说。(姜东良 曹天健 薛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