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党史学习教育】遵义会议会址里唯一“活着的文物”
几乎在所有与遵义会议会址有关的图片、影视或美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胜利树”与“遵义会议会址”相依相伴的身影。这棵象征着胜利的老槐树,已经成了遵义这座历史红城的特殊地标。
在遵义会议会址旁,有一棵树龄过百、身长超过十米的老槐树,它的外形酷似一个大大的“V”字,游客们亲切地称之为“胜利树”。它是遵义会议会址里唯一“活着的文物”。
著名的遵义会议研究专家、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费侃如曾说过,这棵“胜利树”就像耸立在会址旁的一座丰碑,虽然没有一字铭文,却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历程。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黔军第二十五军二师师长柏辉章,派人建造柏公馆,用料讲究、材质罕见,是当时遵义城首屈一指的建筑。而如今的“胜利树”,就是当时种在柏公馆旁的一棵小槐树。几乎在所有与遵义会议会址有关的图片、影视或美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胜利树”,和那幢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遵义会议会址”相依相伴的身影。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进驻遵义城,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那场后来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上,20名与会者,在柏公馆二楼那间仅有27平方米、用油灯照明的小会客室里,作出了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伟大抉择,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朱德的夫人康克清曾提到,召开遵义会议时,她居住在二楼的一个房间里,每每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外面有一棵碗口粗的小槐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八十余载过去,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哪怕风高浪急,共产党人的信仰坚如磐石,信念的力量驱动着他们乘风破浪。而这棵象征着胜利的老槐树,也在经历狂风大作、树枝折断倒地后,掉下一颗种子落到树下泥土,悄悄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树枝。
如今,游客们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参观时可以发现,小楼旁的老槐树不止一棵,而是两棵了,生长方向正好相反,慢慢地,竟然成了一个“V”字。站在老槐树的身旁,用手指比一个“V”字,与会址合影留念,已经成了不少游客“打卡”拍照的流行姿势。象征着胜利的老槐树,也成了这座历史红城的特殊地标。
走进“红色云展厅”,了解更多故事↓↓
(文章转自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