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法治频道 >> 法治新闻 >> 正文
啃下最硬的骨头——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银光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3日 10:10:02  来源: 清风云南

原标题:啃下最硬的骨头——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银光

和银光,怒江州兰坪县纪委监委派驻县委办纪检监察组组长。2019年3月,被选派到兰坪县中排乡大宗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斩断穷根

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和银光所在的中排乡大宗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傈僳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8户1542人,占比77.6%,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脱贫攻坚面临严峻挑战。

和银光从进村开始就反复分析大宗村的致贫原因,寻找突破口。“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只是客观因素,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内生动力不足才是深层次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和银光决定从抓孩子的教育和改变家长的观念入手。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和银光说,对于辍学的学生,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弃劝返,如果放弃一个学生,就意味着有一个家庭难以摆脱贫困命运。

蜂润福本是一名初三的学生。2020年初,学校受疫情影响推迟开学,但开学后,却迟迟不见蜂润福来报到。得知这一情况后,和银光心急如焚,立即前往蜂润福家了解情况。“他执意要出去打工,我们也叫不回来。”和银光多次到蜂润福家对其父母做思想工作,得到的都是这个回答。无奈之下,和银光又多方打听,拿到了蜂润福的微信号并加为好友,在一步步了解他的想法后,又一点点说服他,最终将其劝返校园,还为他申请了往返交通补贴。

摸清辍学原因、逐户进行走访,除蜂润福外,和银光还积极劝返了9名适龄辍学的孩子。

近年来,和银光组织发动挂联单位干部职工累计为大宗小学捐款4.1万元,为学生购置了校服、书包等物品;协调争取珠海市横琴新区党群工作部等各方力量,共向大宗村捐赠了价值20余万元的校服、文具等物品。

动员搬迁

他厚着脸皮一次次上门

“噶帕!(傈僳语,意为领导)我有些心里话对你说。前段时间你们组织抽签分房,我一时想不开心里有气,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如今搬了新家,换了新环境,那是真的好!党的政策这么好,我打心底感谢共产党。这次回来,我带头拆旧复垦。”村里的易地搬迁户沙几破找到和银光,高兴地拍着胸脯说。

别看现在沙几破满脸堆着笑容,可在2020年初,他却没少给和银光“脸色”看。

根据大宗村的实际情况,县里决定对全村259户988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宗村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搬迁人口最多的村委会之一。然而,这项好政策刚开始却没有得到村民的理解。

“就因为前面的这座大山,挡住了我们致富的道路,老人看病不方便、娃娃上学不方便、年轻人干活也不方便。我们搬不动大山但可以搬出大山,到县城就医、就学、务工就方便了。”和银光逐户上门动员。

“我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大山里,大山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搬不了,也适应不了城里的生活。”

安土重迁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和银光和队员们背上背包,挨家挨户宣传政策。上门的次数多了,有的群众开始烦了,甚至恶语相向。

讲干了嘴、走破了鞋、操碎了心,却换不到一个“好脸色”,和银光没有抱怨,仍然一边倾听群众想法,一边总结反思,改进工作方法。群众看他一次又一次到家里劝说、讲政策,怎么骂也骂不走,终于被他的真心真情打动,开始配合他的工作。

现在,全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都搬到了县城,住进了干净整齐、设施齐全的小区,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发展产业

他急群众之所急

实现稳定脱贫,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经过考察,和银光发现大宗村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中药材生长,与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大家决定先由村干部带头,到附近乡镇观摩学习中药材的种植、管理和销售,再发动群众种植。在他的推动下,2019年大宗村种植丹参164亩,云木香338亩,其中,144户建档立卡户参与种植。

种下了中药材,和银光又操心起了销售问题。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丹参价格较低,出现了销售困难。和银光立即四处打听销售渠道,最终通过朋友联系到大理的一家药材公司,帮助群众达成了收购协议。

“非常感谢和书记,如果没有他,我们的损失就大了,虽然丹参市场价格比往年低一点,但比以前种玉米、小麦好多了。”大宗村村民和成东激动地说。

除了种植中药材,和银光和队员们还通过发动群众发展特色养殖业、用活用好村集体资金、拓展劳动力就业渠道、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消费扶贫,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和银光常说:“驻村了,我们就是村里的人,就是村里的干部,就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戚,群众有困难我们要积极帮助他们。”在他的带领下,全体队员和村干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大宗村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顺利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通讯员 杨美丹(杨美丹)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